8月30日,第1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热闹开场。来自53个国家、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出版人,带来了15万余种图书。其中最受关注的,当属中国和德国展区。
此次博览会将持续到9月3日,为体现“全民阅读”的主旨,特设9月2日和3日两天为“公众场”。
现场
出版社首日就签单
中国出版人在让图书“走出去”方面下了不少工夫,如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在现场挂了一串巨型福娃,十分醒目。四川出版集团把展区做成小玻璃屋,玻璃窗上还贴着剪纸。当天不少出版社就已尝到甜头,五洲传播出版社与韩方签订了“人文中国”书系18种分册的授权合同;人民出版社也有7本书被买走版权。
作为全球最大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的举办国,德国展区表现不俗,诸多创意让人眼前一亮。现场还有多个主题书展,如“德国最美的书”、“德语文学新书”、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”等。
好玩
玻璃屋外“听”诗人
“文学玻璃盒子”流行于德国,是由塑料板和有机玻璃搭建的隔音小屋,诗人站在小屋内,对着麦克风朗读。观众在小屋外,如果不戴着耳机,根本听不见,只能看着里面诗人或沉稳或带夸张表情的朗读;但只要戴上耳机,即便周围喧闹无比,立即能听到录音棚般效果的诗句。
记者现场体验了一番,甚至能清晰地听到诗人上下嘴唇相碰时发出的声音。有的诗人十分风趣,听起来很像在说绕口令。这种形式,把“文学”陌生化,让观众感觉新鲜。
体验“首台印刷机”
在德国展区,古滕堡印刷机周围总是围满了人,穿着古代德国印刷工衣服的专业技师,为观众展示铅版印刷术。这台机器生产于1928年,是根据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仿造的。为了参加这次博览会,德方专门从古滕堡博物馆借出机器。
记者看到,现场有人亲自体验了古滕堡印刷机的魅力,虽然流程不是很复杂,但每一个完成“印刷”过程的人,看着自己“印”出字,脸上都挂着笑容。
对话
中国图书市场增长最快
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,记者采访了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岳根·博思。
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图书市场?
岳根·博思:中国是世界增长最快的图书市场。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出版商的梦想:中国有13亿人,哪怕一千个中国人中能有一个人买一册我的书,我也能卖130万册。近几年来,这个梦想已多次变成现实,《达·芬奇密码》卖了450万册,《哈利·波特与混血王子》卖了1600万册,真是梦一般的数字。
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如何能成长得更好?
岳根·博思:这个博览会已经非常好了。但我一直有个心愿,希望书展能与市民的文化生活有更生动的交融,因此我们在北京7家书店搞了德国书展,希望能有更多的举措让书展延伸到市民中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