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中国印企境外接单的十年寻路(一)
福州印刷网 2008-9-27 9:19:28 来源:科印网
中国印刷企业是否需要走国际化之路,只有市场才能给出最适当的回答。加入WTO之后,国内印刷界明显感到国际资本的加速进入,贝塔斯曼屡次试探,当纳利增资建厂,大日本凸版进入上海。国门已经打开,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趋势已露端倪。与此同时,业内人士开始反省,国际化应该是双向通路,我们为什么不向外迈出脚步。
其实,早在10年前,中国企业已经试图在国际印刷市场上分一杯羹了,不过当时这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,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。上世纪90年代初期,凭借地缘优势,抓住小平南巡讲话后政策释放的空间和时机,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开始了和香港地区印刷界的亲密接触。最先发展起来的是“三来一补”印刷企业,货物大进大出,赚取加工费用,这是国内印刷企业走出去的最初脚步。时至今日,珠三角地区的印刷品出口已具相当规模,境外接单能力不输亚洲四小龙。或者,更被国际印刷界认可的一种说法是,亚洲四小龙的印刷优势大部分已被珠三角所取代。
及至目前,印刷品境外接单已不局限于珠三角地区,长三角和更北部的印刷企业,已在尝试进入国际市场;境外接单的主体也不再仅仅是外资企业、“三来一补”企业,国有企业、民营企业都加入了这个行列;境外订单也不再局限于低端印刷市场,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企业已进入世界10大出版商的采购名单。
在国内,境外接单的总量到底有多大,没有官方数据可资借鉴。据业内人士估计,这个数字起码在100亿元以上。与2002年全国各类印刷企业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的总量相比,这个数字已经不容忽视。
尽管如此,中国印刷企业迈向国际化的征程也仅仅是走出了最初的几步。中国印刷企业拥有的设备已接近世界水平,技术能力在提高,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,同时人工成本又比较低,中国印刷品具有明显的“比较优势”。国内印刷企业是否有能量冲击国际市场,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印刷的新基地,这是业内人士正在思考的事情。
港企北移
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,已实行特区政策的深圳对投资者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。这里地价便宜,人工成本低,当地政府提供了税收等多方面的政策优惠。与此同时,毗邻的香港地区地价昂贵,人工费用高企,竞争十分激烈。于是,一些印刷企业开始了谨慎的尝试,买地建厂,把部分印刷业务拿到深圳来做。初尝螃蟹者的成功带来了很强的示范效应,北移的厂家逐渐多了起来。
北移过程至今仍在持续,在此过程中,香港企业的北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。勤达集团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,它的北移历程很具代表性。1994年,勤达开始在内地建厂,1995年开业。这时,他们承接的订单还是在香港印刷,只是拿到内地来装订,看中的是内地低廉的装订人工成本。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,他们很快调整了投资决策,把整个印刷工厂迁到了内地。目前,勤达集团的印前、印刷、印后都已在内地设置,只把营业部留在了香港。
由北移到北迁,香港印刷资源迅速流入内地。香港方面统计资料显示,香港印刷公司的数目,2000年约为4300家,2002年减至3300家。两年间1000家公司停业,虽不能排除香港本地经济形势的影响和企业自身经营不力的原因,但北移现象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。
据了解情况的业内人士介绍,香港最大的10家上市印刷公司都已转移生产阵地,或全部北迁,或把主要印刷能力放到了内地。
实际上,北移行动吸引的并不仅仅是港资。珠三角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港企大量北移的举动,引起了台资的关注。与港企北移呼应,台企西进态势也十分明显。
无论是港企北移,还是台企西进,其目的地早已在操作过程中由某个城市扩展到了整个珠三角地区。目前,在深圳、东莞、中山等地区,都聚集了大量的港资和台资印刷企业,他们构成了境外接单的主体。其中,港资印刷企业主要集中在深圳,而台资印刷企业则集中在东莞。
两头在外
无论是港资还是台资印刷企业,他们最初投资珠三角地区的目的,都是看中了内地印刷加工的成本优势。当地政府因势利导,启动了外向型发展战略,在开放初期,批准成立了大量的“三来一补”印刷企业。
所谓“三来一补”,是指来料加工、来件装配、来样加工及补偿贸易。其运作模式是原材料与制成品大进大出,企业只赚取加工费用。这在经济发展初期,不失为借外力快速启动地方经济的有效方式。10年来,“三来一补”印刷企业一直是珠三角地区境外接单的重要力量,在此期间,大量三资企业也逐步发展起来。
目前,在珠三角地区,无论是三资企业,还是“三来一补”企业,其基本经营模式仍然是“两头在外”。即营业部留在香港特区或台湾省,负责接单;内地工厂负责印制,全部出口。一位港资企业老板表示,选择这种模式是基于优势互补的考虑。营业部留在香港,经营便利,工厂在内地,成本低,沾了两方面的光。同时,珠三角和香港毗邻,原辅材料从香港采购,印制品从香港统一发出,方便快捷。
但针对不同的印刷品,实际上出口运作方式也有所不同。一位多年从事出口业务的当地人士解释,就出版物而言,是在当地印制,全部出口;但包装印刷品分两种情况,一种是直接出口,一种是“转厂”出口。所谓“转厂”,是指包装印刷品所配套服务的最终产品也是在当地生产的,比如出口电器件,为其配套的包装盒不需要运到香港,而是直接运到当地的出口电器生产厂家就可以了,由出口电器厂家装箱整体出口。但是,由于这些业务都不在内地接单,因此也属于境外接单的一部分。
在珠三角地区,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:外资印刷企业来珠三角投资设厂,主要竞争对手是东南亚印刷企业,竞争的市场瞄准全世界。这些企业印刷装备精良,管理和营销理念先进,在世界印刷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。据勤达集团下属博罗圆洲勤达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礼昶介绍,在世界10大出版社中,有7家与他们有业务往来;金杯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金溪也透露,在金杯的业务总量中,30%~40%是为牛津大学出版社、朗文出版社印制字典、工具书和课本等。
10年时间,珠三角地区的印刷品出口,从无到有,走过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程。深圳市新闻出版局印刷处副处长罗弘介绍,目前在深圳,印刷品出口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不下十几家,中华商务、当纳利旭日、利丰雅高、凸版、天时、大公、劲嘉、力嘉、中大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。2002年,境外印刷品来深圳印刷加工总办文量为2702件,其中,出版物65万多吨,包装装潢印刷品138万吨。
本文标题:看中国印企境外接单的十年寻路(一)
福州印刷网、福州印刷厂、印刷价格、宣传册印刷、宣传单印刷、包装盒印刷、手提袋印刷、印务公司、光盘印刷、VIP贵宾卡、企业画册印刷、产品说明书印刷厂、不干胶印刷、无纺布袋印刷
福州印刷网fzysw.com福州最专业的纸质品印刷厂、福州最好的印刷超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