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霍斯特曼先生:CTP-印刷发展的必经之路
福州众印网 2006-8-4 14:20:00 来源:转载
德国克劳斯公司自185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印刷工业,曾数次在印刷领域引领技术改革风潮。自1975年,克劳斯就开始CTP的研发。1989年,第一台克劳斯商用CTP在都柏林的Printech公司完成安装。现阶段,克劳斯公司主要生产应用于报业与商业的CTP和工作流程。一直以来非凡的业绩、可观的销售量,以及世界范围内广泛的用户,都证明了克劳斯产品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。 在此次China Print 2005上,记者有幸采访了德国克劳斯公司董事长—霍斯特曼先生,并请他谈了有关国内CTP发展的看法。  霍斯特曼先生向记者展示克劳斯CTP设备 记者:很荣幸霍斯特曼先生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,能否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德国克劳斯公司? 霍斯特曼先生:德国克劳斯公司是一家集团公司,印刷设备的制造是克劳斯公司众多业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,其中最重要当然是应用在报业和商业领域的各种型号的CTP设备以及相关软件。 记者:CTP在中国的普及是从报业的应用开始的,在中国,绝大多数CTP都是应用在报业,但是从2004年开始,报业CTP引进的脚步开始放慢,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版材成本过高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。您是怎么认为的? 霍斯特曼先生:的确是这样,版材价格比较高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。尽管如此,近期内版材价格下降的可能性还是比较低。因为只有随着CTP使用的普及,版材生产的规模才能扩大,成本才能降低,价格才能下降。 记者:现在中国很多印刷厂在引进CTP后使用率都不高,甚至出现每天开机时间不到2个小时的现象,不知道霍斯特曼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,是特例还是普遍现象? 霍斯特曼先生:关于CTP的使用,不能简单的看开机率,特别是对报业印刷厂。由于我们CTP设备相对来说性价比比较高,许多客户购买的原因就是想利用我们的CTP技术推迟最后一版报纸印刷的开机时间,从而增加报纸的编辑时间,这样的话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,又可以降低成本,当然,开机时间必然会少了。所以关于CTP的使用不能单独看某一个方面,要看客户当时购买的初衷是什么,有什么样的打算,以及购买以后应用的具体情况来分析。 记者:克劳斯公司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了,为中国CTP技术的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,您是如何看待CTP技术在报纸印刷中的应用呢? 霍斯特曼先生:报纸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,都面临一个与电视、广播、网络等其他媒体竞争的问题。所以报纸需要不断加大自己的信息量,同时报道的节奏也要加快。如果使用传统的印刷工艺,可能每天由于要保证印刷的时间,就不得不缩短采编的时间,这样能够报道的信息量和报道的节奏都无法与其他媒体相比。但如果使用CTP技术,就可以为印刷节省出很多时间,就可以延长截稿时间,可以采编更多、更新的信息,从而增强了与其他媒体的竞争力。只有竞争力提高,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发展。这种竞争的关系同样也存在于报纸从业者之间,如果其他国家的报纸都采用CTP技术和数字化工作流程进行印刷,而中国的报纸仍然采用传统工艺流程,就无法与国外的同行在一个平台上竞争。 记者:能否请您介绍一下,当初在德国推广CTP技术的情况?  霍斯特曼先生:在德国我们推广CTP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。开始是一些大的报社使用CTP技术,因为他们认为这项技术代表了将来发展的趋势,愿意去尝试。接着是一些中型的报社,相对小报社来说,他们有资金也有能力在大报社尝试成功以后,引进CTP技术,以保证他们的竞争力。最后是那些小报社,这时候CTP技术已经非常普及了,而且一些大的报社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第二代CTP了。从开始推广CTP技术,到最后普及这项技术,整个过程我们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。 记者:可不可以这样理解,在德国CTP技术的普及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,那么在中国是否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或者是更长? 霍斯特曼先生:在中国是否需要10年的时间不太好说,因为CTP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印刷出版技术的改变,它改变的是整个报纸的出版流程,包括采编和印刷。也就是说,是否引进CTP不是只看报纸印刷厂是否愿意采用,还会遇到来自报纸采编人员的一些阻力,许多采编人员并不关心印刷厂会采用什么技术,只关心报纸最终是否印刷出来,印刷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。只有当采编和生产之间这种需求上的矛盾得到了解决,才有可能真正普及CTP技术。因此我们在向客户推荐CTP技术的时候,更多的时候是在帮助客户建立完善的解决方案,对客户进行培训,努力消除采编与生产之间的矛盾,使大家都能领会到CTP的优势。 记者:现在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也很快,从提高生产效率这一方面来说,也能满足报业的需要,能否请您谈一下您是怎么看待这数码印刷技术的? 霍斯特曼先生:数码印刷技术是未来印刷技术的发展方向,必将取代现在的传统印刷技术,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。在我看来,随着电脑和因特网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生产正在数字化。对于报纸来说,整个制作过程数字化也是必然的,现在从记者的采编,到制版的完成,已经是数字化的,只剩下印刷这个环节没有数字化,但将来必然会采用数码印刷技术,现在我们谈到的CTP技术,也许在20年之后会被其他的某种技术所取代。但前提是,只有很好地掌握了CTP技术,你才有可能掌握好数码印刷技术,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是没有捷径可走的。 记者:既然霍斯特曼先生是这样看待未来印刷发展的趋势的,那么您是怎么看待现阶段中国这个市场的? 霍斯特曼先生:我认为中国的CTP市场仍然处在一个发展的初期阶段,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向客户推荐CTP技术,继续向他们提供各种服务。一直到CTP技术在中国得到普及。作为我个人来说,不好去评价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市场,但我想说的是,印刷企业只有尽快地采用CTP技术,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,才能更好的把握将来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势,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记者:克劳斯公司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了,为中国CTP技术的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,您是如何看待CTP技术在报纸印刷中的应用呢? 霍斯特曼先生:报纸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,都面临一个与电视、广播、网络等其他媒体竞争的问题。所以报纸需要不断加大自己的信息量,同时报道的节奏也要加快。如果使用传统的印刷工艺,可能每天由于要保证印刷的时间,就不得不缩短采编的时间,这样能够报道的信息量和报道的节奏都无法与其他媒体相比。但如果使用CTP技术,就可以为印刷节省出很多时间,就可以延长截稿时间,可以采编更多、更新的信息,从而增强了与其他媒体的竞争力。只有竞争力提高,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发展。这种竞争的关系同样也存在于报纸从业者之间,如果其他国家的报纸都采用CTP技术和数字化工作流程进行印刷,而中国的报纸仍然采用传统工艺流程,就无法与国外的同行在一个平台上竞争。 记者:能否请您介绍一下,当初在德国推广CTP技术的情况? 霍斯特曼先生:在德国我们推广CTP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。开始是一些大的报社使用CTP技术,因为他们认为这项技术代表了将来发展的趋势,愿意去尝试。接着是一些中型的报社,相对小报社来说,他们有资金也有能力在大报社尝试成功以后,引进CTP技术,以保证他们的竞争力。最后是那些小报社,这时候CTP技术已经非常普及了,而且一些大的报社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第二代CTP了。从开始推广CTP技术,到最后普及这项技术,整个过程我们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。 记者:可不可以这样理解,在德国CTP技术的普及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,那么在中国是否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或者是更长? 霍斯特曼先生:在中国是否需要10年的时间不太好说,因为CTP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印刷出版技术的改变,它改变的是整个报纸的出版流程,包括采编和印刷。也就是说,是否引进CTP不是只看报纸印刷厂是否愿意采用,还会遇到来自报纸采编人员的一些阻力,许多采编人员并不关心印刷厂会采用什么技术,只关心报纸最终是否印刷出来,印刷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。只有当采编和生产之间这种需求上的矛盾得到了解决,才有可能真正普及CTP技术。因此我们在向客户推荐CTP技术的时候,更多的时候是在帮助客户建立完善的解决方案,对客户进行培训,努力消除采编与生产之间的矛盾,使大家都能领会到CTP的优势。 记者:现在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也很快,从提高生产效率这一方面来说,也能满足报业的需要,能否请您谈一下您是怎么看待这数码印刷技术的? 霍斯特曼先生:数码印刷技术是未来印刷技术的发展方向,必将取代现在的传统印刷技术,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。在我看来,随着电脑和因特网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生产正在数字化。对于报纸来说,整个制作过程数字化也是必然的,现在从记者的采编,到制版的完成,已经是数字化的,只剩下印刷这个环节没有数字化,但将来必然会采用数码印刷技术,现在我们谈到的CTP技术,也许在20年之后会被其他的某种技术所取代。但前提是,只有很好地掌握了CTP技术,你才有可能掌握好数码印刷技术,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是没有捷径可走的。 记者:既然霍斯特曼先生是这样看待未来印刷发展的趋势的,那么您是怎么看待现阶段中国这个市场的? 霍斯特曼先生:我认为中国的CTP市场仍然处在一个发展的初期阶段,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向客户推荐CTP技术,继续向他们提供各种服务。一直到CTP技术在中国得到普及。作为我个人来说,不好去评价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市场,但我想说的是,印刷企业只有尽快地采用CTP技术,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,才能更好的把握将来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势,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
本文标题:霍斯特曼先生:CTP-印刷发展的必经之路
福州印刷网.福州印刷厂.福州众印网.宣传册印刷.宣传单印刷.包装盒印刷.手提袋印刷.印务公司.光盘印刷.VIP贵宾卡.企业画册印刷.不干胶印刷.无纺布袋印刷
福州印刷网fzysw.com福州最专业的纸品印刷厂、福州众印网是最好的印刷超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