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存在阻力。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中,“读、划、批、注”一直是老师教给学生的读书方式。要让学生改变已经形成的在课本上涂涂写写的习惯,需要有个认同和改变的过程;同时现行教材的编排、印刷、教学方式等也需要变革。
其次是现有教材的印刷水平和质量不相适应。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用纸和装订质量良莠不齐,散页、脱页现象时有发生,很难做到循环使用。
再次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教材“不兼容”,同一地区的教材内容也经常修订和变革,今年的和去年的不一样,明年的又可能和今年的不一样。诸多不同“版本”的教材给循环使用增加了难度。
此外,如何实现教材的有序交流,如何在教材循环使用过程中保持完好无损、清洁卫生等等,也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。
但有学者认为,上述技术层面的问题,都不是阻碍教材循环使用的根本原因。技术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来弥补。真正障碍教材循环使用的原因,是这一举措将打破产业链之间利益分配格局的均衡。如果教材循环使用了,那么出版、印刷、发行、经销各个环节的利益都可能受到冲击。一句话,来自产业链条上多方利益的博弈,才是推广教材循环使用最大的难点所在。
有数据表明,出版产业一年的产业规模是500多亿,其中中小学教材要达到200多亿,教育出版码洋的60%、册数的70%、利润的80%都来自教材。而经销发行渠道也有一大块利润在这里边———中小学教材可能是发行量最大的“畅销书”。如果真的实现了教材循环使用,那无异于是出版产业领域特别是教育出版产业领域的一次“重新洗牌”。这意味着这个产业及其相关领域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,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,这将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