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站
所有线路的汇聚点
我们很多人都把家当作一个总站,家总是在一个地方,而人活动的路线也跟公交路线一样是固定的,一个家中,不同的人走着不同的线路,但每天人们总要回到这里。
一个人的车站
黄太太每天的生活都差不多,基本上都是自己过,孩子上学了,老公上班了,她的生活也就开始了。收拾家务、出门买菜、去美容店、上洗衣店、去会所跳操、准备晚饭……每天的生活大抵如此。
一个家是有很多人的,而黄太太的家在很多时候是她一个人的,她的所有活动就圈定在一个时间范围之内,这个时间让她有一个活动范围。她就像一个车站的管理员,每天都在等候车的回归。
所以她必须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,为自己每天的生活找些事情做,所以她需要有一个便利的生活环境,在那里,她能给家安排生活,也能给自己安排娱乐。
两个人的车站
一大早,小李夫妇便“各分东西”,分头上班去了,晚上六七点钟,他们又回到了家里,如同采蜜的蜜蜂一样,准时而又勤劳,一副标准的职业模样。他们没有时间到别的地方去。
他们的路线很标准,三点两线———两人各自的单位和自己共同的家,家是他们在这个城市中最牢固的坐标点,也是他们做很多事情的参照物,这“很多事情”包括他们要找的工作、他们到各自父母家的时间,他们离主要活动场所的距离等等。
每个人的总站
就个人来说,家和单位之间,两点一线的关系是最常见的生活模式,也是最正常的生活模式,虽然简单,但起码能表明我们的生活运转得还算正常,没有大起大落的忙碌,也没有对外界好奇,想要逐一尝试的心态。
这日子虽然正常,却有些呆板,过着这种生活的人,日子长了,也会对此感到有些无聊,于是大家会想到改变这种生活,改变自己的工作,改变自己的形象,把家变成其他的各种“站”。
只是改到最后,家还是总站,你肯定是要回去的!
置业建议:
1.如果把家当作总站,那么需要的就是一个纯粹的居住环境,在这里,自己对生活的种种需要都能得到满足,这就要求居住区内或者周围有完善的生活配套;同时社区内能够有亲善的居住氛围。对于经常在家居住的人来说,有时难免会产生寂寞,所以,娱乐、话题、服务和朋友、邻里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需要的。
2.一个家庭中两人都因事业而忙碌,这在生活当中是很常见的事情。对于这类家庭来说,家的位置就必须在各种关系中做出平衡。以保证能够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,比如,对于一个两口之家来说,他们最基本的选择是离各自的工作地点要尽可能的近,而以后,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和孩子的出世,所需要照顾到的方面会不断增多,因此,在最初置业时,就要对以后可能产生的各种关系进行安排。
3.对一个大家庭来说,家是家庭成员的一个聚集地,家庭中的成员会定时回到这里,这就要求居住空间能够满足各个家庭成员的居住需要,一是要有足够的居住和功能空间,另外这些空间要有合理的位置和划分。
临时站
家是一个游移坐标
对有些人来说,家好像并不是特别明确,家是模糊的,也是游移的。家在他们眼中,可能是一种无可奈何,也可能是一种无所谓。这种家就像公交的临时站一样,在这个站牌下,他们可能会停,也可能不停,没谱!
把家当成是临时站的人有两种:
他们很忙,身不由己地忙。顾先生就属于这类人,他整天在全国各地奔忙,那个家对他来说可能连想一下都是困难的。所以,当有一天,顾先生忙里偷闲回到自己的家时,才发现,家中的东西已经被洗劫一空,只剩下了一个枕头。
顾先生并没有因为这次意外而改变什么,因为对他来说,他的事情要比家重要得多。
还有一种人是干脆就有些成心了,他们仿佛天生就不知道家为何物,天下之大,哪里都有自己容身的地方。以他们的想法,家中的一切陈设比不上他的一个背包。而一年中他们待在旅馆中的日子比呆在家中的要多得多。
这种人也需要置业,但置业完全是为了他的亲人准备的,所以也可以丢给亲人们来打理,家对他们来说是这个地球上的一个固定的、可以暂时落脚的地方,而他们的足迹与这个家来说并没有太多联系。
把家当作临时站的人,我们并不能对他们苛求些什么,更不要奢望能让他们有什么改变,把万水千山走遍就是他们的生活,因为他们的心永远是跟着脚走的,他们的心里能装下很多的地方,却装不住一个家。
置业建议:
这种人是否需要置业?有时候他们是要的,但置业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,他们的家指望不上他们自己,一切只能靠别人来打理。所以对于把家当作临时站的人,可以不考虑位置———因为位置对他们没什么用;可以不考虑交通———因为他们游移不定;可以不考虑户型和朝向以及建筑形式———反正他们在家里也呆不上几天。
他们必须考虑的是物业:把家交给一个服务周到的物业公司,确保能对家里发生的问题及时处理,同时,还能保障家的安全。
还有,就是居住的环境,要对自己家的周边环境和人有所了解,那位顾先生因为做学问图安静,把家选在了郊区,安静是安静了,但治安却有些问题,所以出了事,从这一点上看,这些人最好能与朋友住在一起。
工作站
家是双重身份空间
如果说家是一个点,工作的公司又是一个点,那么两点之间就是每天所要面对的生活距离。很多人的置业都与这段距离有关。
可是,当两点重合后,会是什么样子?代表距离的直线消失了,两个点成了一个,家就有了双重意义。对于喜欢SOHO方式的人来说,家就是工作站。
是客人还是客户?
陈先生是一家上海公司在福州的首席代表,那公司的“驻榕办”里也就只有他一个人而已。在他的名片上,印着自己办公室的地址和电话,可当人们按照那地址找过去的时候,会发现那办公室其实是在一个住宅小区中,陈先生就住在那里。
如果你衣冠楚楚地敲开他家的门,就会有些不知所措,陈先生会穿着休闲地出现在你面前,从头到脚散发出一种居家的懒散。这场面有时会让人不知所措,尤其是当你看到那个“办公室”里还有厨房、餐桌和卧室的时候,就会身不由己地弯下腰去换鞋。
所以你拜访他的时候,永远也搞不清楚自己是他的客人还是公司的客户,只有一个称谓可能比较合适,那就是我们是陈先生的“朋友”。
客户到了这里,很快就会变成客人,客人很快就觉得自己成了陈先生的朋友,因为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,人是很容易放松的。
穿西装还是穿睡衣?
范先生时不时地会对自己在家中的“身份”感到困惑,他想不好自己在家中应该是穿睡衣还是应该穿正装?
范先生的困惑不是没有道理,按理说,SOHO这种方式招人喜欢的一个原因就是能让自己工作得舒服一些,从这一点看,睡衣无疑是舒适的最好体现。可是范先生却觉得:既然HOME也是OFFICE,那么工作也就应该有工作的样子,所以应该穿西装,穿睡衣会让自己找不到工作的状态。
陷入这种两难境地的原因倒不是因为范先生矫情,而是空间的双重功能让空间里的人具备了不同的身份,而这个人却又不能把双重身份搞混。
范先生的划分方法是:在家中每天按点上班,在上班时间要求自己穿正装。而在剩下的时间里,才是穿睡衣的时间。
是加班还是休假?
王先生是搞雕塑的,并不存在固定的作息时间,想起就起,想睡就睡,想熬夜就熬夜。
王先生的房子是复式结构,这让他能够把空间分为居住和生活两个部分,楼下是工作室,楼上是生活间。他可以两天不下楼,这叫做休假;也可以两天不上楼,这叫做加班。反正空间都是他的,从加班到休假,从起居室到工作间,这种转换只不过是上下一个楼梯而已。
是“O”还是“H”?
“O”就是OFFICE,“H”就是HOME,通常,在名片上都以这两个缩写来代表电话的不同。刘小姐的两个电话就是一个地方,在她家,谁让她是个SOHO。虽然在一个空间里,刘小姐用的却是两个电话,她把O和H分得很清楚,不想让这两者之间有任何瓜葛。这样做虽然会多支付一些通讯费用,但她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。虽然SOHO,也要职业。
起初,刘小姐为这两部电话各分了一间屋子,后来,她干脆为这两部电话各分了一套房子———她在自己“公司”的对门又为自己找了一个“家”。
置业建议:
1.对喜欢SOHO方式的人来说,前面所说的几种情况中,主人的SOHO空间各不相同,比如陈先生的居住空间和工作空间的划分就不是十分明确,因为他更喜欢居家的舒适气氛;而范先生则要在家中保持特定的工作状态,所以他对这两个空间要有明确的划分;从事雕塑的王先生,他的工作空间要大一些,所以选择复式结构的房屋,把其中一层开辟为工作室是很有必要的;而对刘小姐来说,她干脆就把两个空间完全分开了,避免互相干扰,保持空间的功能“纯净”。
2.在选择商住楼的时候,我们需要注意的是“商”是否会对“住”带来影响,搞清楚在“商”与“住”两者之间,自己更倾向于哪一边。
3.SOHO的方式使家与公办室合并在一起,这就减少了人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,所以就要求住宅周边的配套服务十分完善。
4.一些商务场地是SOHO住宅必须具备的,比如,在接待来访的客户的时候,能在社区中找到可供谈话的场所,如果总是在家中接待客户,那么会破坏居住的私密性。